自利利他胸怀天下议论文发言稿

自利利他胸怀天下议论文发言稿

问:自利与利他怎么写
  1. 答:为自身考虑,维护自身的权益,近乎本能,不容回避,无可厚非,要做到为他人着想却不易。这两者看似矛盾,但材料中的那位法官却把它完美地统一起来了——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。
    在社会生活中,你、我、他之间本来就密不可分。若心中只有自己而不顾及他人,也许最终反而会使个人利益受到损害;关心他人,保护他人,最终得益的还是自己,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并不鲜见,挖掘出来,可以作为观点例证,也可作为叙述主体。
    不仅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存在共同点,凡是矛盾的双方都存在同一性,都可以运用那位法官的思路去求得问题的解决——外交上的“求同存异”、军事中的“和谈”、商海中的“互惠互利”、谈判中的“双赢”遵循的都是既“自利”又“利他”的思路。
  2. 答:我们也写过。百度搜不到、我是写那个天堂的人和地狱的人的生活方式。就是那个很长的勺子舀锅里的东西吃。天堂的是对喂 而地狱的是自顾自己。
问:自利和利他
  1. 答:自利是人的天性,否则没法生存,但有些人把利他放在首位,很容易自己困乏,因为很难得到亲朋的赞同和支持。其实利他要建立在自己的能力和服务对象适应的基础上。
    小姨的朋友,关心同事亲朋,多次跑北京,带着别人去就医,老公很反对,因为除了路费自己出,自己家的孩子也没人管,夫妻关系很僵,闹到要离婚。有另外有些人,先开始接受支助,形成依赖,变成变相压榨,助人者了解真相,可以拒绝帮助,只要给予解释。
    在疏离基础上修菩提心,行菩萨道,有了慈悲大爱的发心,缘起合和,做事成事是顺理成章的事。
    这几日体悟到心静智慧生,三年的账目二个多小时理清核实,对非专业财务人员大小是个挑战,竞能多种方法核清了,不执着,只要初心是利他的,不急,实事求是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总归有圆满结果。
问:如何理解自利利他
  1. 答:佛法认为,生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一个是纯粹利己的,这就是我们凡夫的阶段;还有一个是既利己又利他的,是菩萨的阶段;最后一个,是纯粹利他的,是佛的阶段。凡夫的所思所想都是为了利己;菩萨已经能够利他,但还有一些利己的事情没有完全放下;而佛陀则是全然利他,哪怕呼出的一口气都会利益到很多的众生。对于佛陀来说,仅仅是呼吸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无不在利益众生,更何况其他。而对于我们凡夫来说,毕竟处在一个纯粹利己的阶段,所以只能是造作地去利他,刻意地发愿利他。凡夫天生就是利己的,我们的自私与生俱来,不需要受教育,自然而然就会对自己好。

    凡夫利益自己,这是很正常的事,所以佛法并没有一来就要求我们舍己利人。很多大德、很多伟大的修行人都说:我不要求你们利益他人,但却要求你们不伤害他人。通过接受佛法的教育,比如看了《修心七要》,学习了《修心八颂》以后,我们会慢慢建立这样的观念:他人也像自己一样地追求快乐,也像自己一样地不愿意遭受痛苦,所以我们在利益自己的同时,做任何事都应该站在别人角度进行思维。本来自己很想做的一件事情,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之后,我们也许就不做了;又或者某件事情已经在做的过程中了,但发现它影响到了别人,打扰到了别人,甚至是伤害到了别人,我们于是不再继续。这就是我们修行的一种进步。

    但是现在很多人是反过来的,还没有做到停止伤害他人,心里就想要利益他人,嘴上也说着我要利益他人。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已经利益了很多人,解决了很多人的问题,但实际上,我们的很多快乐和幸福却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。所以为什么大德们要求我们说,你不用利益他人,但是必须要停止伤害他人,就是因为我们的这些所思所想、所作所为,他们看得很清楚
  2. 答:沐羽国学,每日一则!
  3. 答:就是具足6波罗密多
    (一)修行布施,能得到善名福报,是自利;能使众生心得到满足,教化他调伏吝啬自私的习气,是利他;(二)修行持戒,能远离过失,常处善处,此为自利;能教化众生严于律己,遵守各种行为规范,生活安定而不受到惩罚,此为利他。(三)修行忍辱,能远离众恶,身心安乐,此为自利;能化导众生趋于和顺,此为利他。(四)修行精进,能得世间与出世间的上妙善法、克服烦恼的方法,此为自利;能教化众生勤修正法,此为利他。(五)修行禅定,能不受众恶侵扰而心常喜悦,此为自利;能教化众生修习正念,此为利他。(六)修行智慧,能远离无明,断除烦恼障、智慧障,此为自利;能恩威并重,教化众生,调伏其恶行,引起向善,此为利他。
    如有用,请采纳
  4. 答:X
    文:太桥旦曾堪布
    佛法认为,生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一个是纯粹利己的,这就是我们凡夫的阶段;还有一个是既利己又利他的,是菩萨的阶段;最后一个,是纯粹利他的,是佛的阶段。凡夫的所思所想都是为了利己;菩萨已经能够利他,但还有一些利己的事情没有完全放下;而佛陀则是全然利他,哪怕呼出的一口气都会利益到很多的众生。对于佛陀来说,仅仅是呼吸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无不在利益众生,更何况其他。而对于我们凡夫来说,毕竟处在一个纯粹利己的阶段,所以只能是造作地去利他,刻意地发愿利他。凡夫天生就是利己的,我们的自私与生俱来,不需要受教育,自然而然就会对自己好。

    凡夫利益自己,这是很正常的事,所以佛法并没有一来就要求我们舍己利人。很多大德、很多伟大的修行人都说:我不要求你们利益他人,但却要求你们不伤害他人。通过接受佛法的教育,比如看了《修心七要》,学习了《修心八颂》以后,我们会慢慢建立这样的观念:他人也像自己一样地追求快乐,也像自己一样地不愿意遭受痛苦,所以我们在利益自己的同时,做任何事都应该站在别人角度进行思维。本来自己很想做的一件事情,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之后,我们也许就不做了;又或者某件事情已经在做的过程中了,但发现它影响到了别人,打扰到了别人,甚至是伤害到了别人,我们于是不再继续。这就是我们修行的一种进步。
自利利他胸怀天下议论文发言稿
下载Doc文档

猜你喜欢